首页 >> 曾国藩传 >> 曾国藩传全文阅读(目录)
大家在看 庆余年 凡人修仙传 完美世界 武动乾坤 盗墓笔记 诡秘之主 BE狂魔求生系统[快穿] 超神机械师 快穿失败以后 大道朝天 
曾国藩传 张宏杰 -  曾国藩传全文阅读 -  曾国藩传txt下载 -  曾国藩传最新章节

|第十章|与何桂清的恩怨纠葛(5/5)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用户书架

然而,曾国藩成了两江总督,李鸿章就任江苏巡抚,注定再没有何桂清的好日子过了。李鸿章就任江苏巡抚后,立即拿着恭亲王奕的命令,与上海租界巡捕房洽谈,逮捕了藏在租界内的何桂清,解送北京。

何桂清是个精通潜规则的人,被捕以前,已经“潜令心腹,以重赀入都,遍馈要津,凡有言责者,鲜不受其沾润。自谓布置停当,放胆而行,于同治元年(1862)春到京”。1862年5月,入刑部狱的他仍然信心满满,以为可以死灰复燃,重新出山。因为一是慈禧太后当时垂帘未几,处事以君臣“同治”为宗旨,对于前朝罪臣,不肯轻做裁决;二是此时他的举主彭蕴章虽然已经失去了军机大臣的职位,但是另一位反对曾国藩的重臣祁寯藻已经重新出山,再掌大权。

早在咸丰四年(1854),祁寯藻因不得咸丰欢心,抽身引退,告老还乡,在家做了六年寓公。祺祥政变后,祁寯藻作为前朝元老重臣,又是肃顺的老对手,在新政局中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力。立足未稳的两宫皇太后为了安定局面,笼络人心,于咸丰十一年(1861)十一月重新起用他,做了年幼皇帝的领班师父,让他再次进入权力中心。

因此何桂清入京后,祁寯藻一马当先,为营救何桂清首先单冲上折,他所持理由是:

刑部原奏即称遍查刑律,如临阵先退、弃城先逃等条,均罪至斩候而止,明知舍此本律,不能改引,又云情罪较重,拟以斩决,是为拟加非律,非臣下所得擅请…… 注: 《清史列传·何桂清传》,转引自孙家红:《清代的死刑监候》,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07年,第348页。

所谓“拟加非律”,即不依本律,另定刑罚之意,不独非“臣下所得擅请”,即在上者亦不宜出此,否则就有残暴之嫌。嗣君新立,两宫垂帘,不宜以严刑峻法作为统治手段,否则将大失民心。这个逻辑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。薛福成评价说:“祁公之疏,尤令人不敢指驳。”

祁寯藻的手法是先由斩立决争取到斩监候,然后在秋审案内,再活动减轻。他的行辈甚高,影响力非同凡响。在他的率领下,“救何派”一下子纷起,上疏申救何桂清者共十七人:“工部尚书万青藜,通政使王拯,顺天府尹石赞清,府丞林寿图,九卿彭祖贤、倪杰,给事中唐壬森,御史高延祜、陈廷经、许其光、李培祜等,或一人自为一疏,或数人合具一疏,其余五人则余忘之矣”。可见何桂清奥援势力之雄厚。

但是另一方面,要求杀掉何桂清的人势力也很强大。何桂清逃亡情节残忍卑劣,江南籍特别是苏常籍的官员必欲杀之而后快,所以也是接连上疏,力争不让,称“不杀何桂清,何以谢江南百万战难生灵”。

朝廷非常为难。

何桂清一案的一个关键点,是弄清他当初为什么由常州逃跑?如果是只为逃命,当然要杀。可是如果有证据能证明他确实是为了外出组织更有效的抵抗,就可能不死。刑部审问他时,何桂清拿出一份薛焕等人所具的公禀,说是薛焕等数名部下请他退到苏州,以保饷源重地,以此证明他本心并不打算弃地:“退至苏州,从江苏司道之请,欲保饷源重地也。因引薛焕等四人禀牍为证。”

那么,这张公禀究竟真的出于当时,还是事后补具?当时的形势,是否有必要退至苏州?朝廷降旨,命两江总督曾国藩查核这些情形具奏,以备朝廷定夺。

曾国藩在京师的耳目众多,对何桂清一案的发展当然了解得清清楚楚。

咸丰八年(1858)再度出山之后,曾国藩在官场上的修炼已经相当老到。他的原则是不轻易得罪人,但是对何桂清不同。一是两个集团积怨甚深,二是如果何桂清复出,与祁氏联为一体,又将成为他强有力的对手。因此他一定要斩草除根,置何桂清于死地。

曾国藩的回奏很有特点。一向不大肯说题外之话的他,复奏措辞,如老吏断狱,犀利无比。首先他说,这道公禀是出于当时的实情抑或事后伪造,调查起来很复杂,也根本没有必要查究,因为任何一个了解大清政治规则的人都知道,督抚权力巨大,可以主掌下属一生荣辱,因此既能使下属曲意逢迎在先,又可以使他们隐瞒粉饰于后。

接着,曾国藩又说,他掌握有何桂清造假的前科。咸丰十年(1860)七月,嘉兴大营将弁数十人联名上帖请求挽留何桂清在江苏,暂时不要解往京师,求曾国藩代为转奏。曾国藩通过调查发现,此事只不过是军中几个人所为,因此没有为他转奏。所以薛焕等四人禀牍不足为证:

臣在外多年,忝任封疆,窃见督抚权重,由来已久。黜陟司道,荣辱终身,风旨所在,能使人先事而逢迎,既事而隐饰,不特司道不肯违其情,即军民亦不敢忤其意。十年七月,嘉兴大营将弁联名数十,具呈请留何桂清在苏,暂不解京,求臣转奏。由王有龄移咨到臣。臣暗加察访,不过通知军中数人,并非合营皆知,是以未及代奏,而王有龄已两次具奏。观营员请留之呈,则司道请移之禀,盖可类推,毋庸深究。

接着他又说出一段非常关键的话:“疆吏以城守为大节,不宜以僚属之一言为进止;大臣以心迹定罪状,不必以公禀之有无为权衡。”

也就是说,因为封疆大吏要死守城池,这不光是朝廷的要求,更是一个读书人的大节,本不容有丝毫含糊。高级大臣,为了逃亡忍心害理,枪杀百姓,就凭这一条就足以处死,不必追究有没有这个公禀。

曾国藩的这道复奏,高屋建瓴,理直气壮,无法反驳,因此要了何的命。何桂清不久即被弃市。曾国藩集团终于痛痛快快出了一口气。

喜欢曾国藩传请大家收藏:(m.zhuiwenxs.com)曾国藩传追文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
你可能会喜欢 凡人修仙传 庆余年 修真聊天群 斗破苍穹 诡秘之主 完美世界 我不可能是剑神 武动乾坤 乾坤剑神 吞噬星空 我!星河帝国元首 大道争锋 学霸的黑科技系统 吞噬星空 玄幻:我!天命大反派